教学成果奖介绍
时间:2016-5-26
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方向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2002)
1、针对一般院校本科教学中普遍采用“四年二段制”的弊端、确立了“112”的教学新体制。“四年二段制”虽有利于夯实基础、但对于注重个性化教育的艺术设计来说,由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集中在最后不到二年的时间内,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实际能力的锻炼,我们采用的“112”教学体制为:一年级打基础,二年级完成专业基础,三、四年级学习专业知识,进行毕业实践与毕业设计。
2、建立了适应包装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教材体系。针对包装设计教育既不同于纯美术教育,也不同于一般视觉艺术教育的特征,我们十分重视包装设计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研究,始终坚持高水平的教学是建立在扎实的科研基础之上。近五年来,先后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8种,统编和自编教材21种,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系。
3、通过开设包装材料、包装技术、包装印刷工艺、包装力学、包装测试等一系列工科课程和消费心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等经济类课程,构建了融艺术、科技、市场营销于一体的课程框架,使包装设计专业方向培养的人才具有鲜明的复合应用性特征。
4、为了及时掌握国内外包装设计的发展动态,规范实施了每学期1-2周的名家讲座制度,聘请国内外不少于2人的著名学者讲学。近年来先后有美国的Alexander Gelman、德国的雷纳·赫斯(Reinhard Haus)、法国的蒂埃尔·萨菲斯(Thierrry sarfis)、韩国的金钟德等国际知名设计家,以及国内的著名学者杨永善、陈汉民、薛永年、陈传席、张夫也、李中扬、杭间、鲁晓波、田卫平、孙建君等二十余人来校讲学。
5、为了避免纸上谈兵,保证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建立了包装容器造型、包装材料加工等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实验室,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熟悉了材料的性能,懂得了包装制作的工艺流程。
6、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就业结合,强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真题实作,通过外引内联,以中山包装学院为窗口,建立了一系列实习基地,不仅使学生的设计作品,尤其是毕业设计、投产率一直保持在80%左右,开拓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使毕业生供需比例一直保持在1:5左右,就业率100%。
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与社会和市场互动式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2004)
1、结合教学改革的研究,改革一般本科院校实行的“四年二段制”教学的弊端,完善了“112”教学体制下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中,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及时调整专业选修课、特色方向选修课、跨专业大类选修课、实验课程的门类与比例,使教学需要与市场互动,与世界设计前沿同步。教学大纲中,做到有张有弛,既有一定的规范性,又没有限制艺术设计教育的灵活性,使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充分反映时代的要求与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
2、从设计基础教育入手,归纳教学中的经验与成果,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科研成果。近四年,先后获科研立项24项,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出版专著9种,主编全国通用教材2套,统编和自编教材18种,形成了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系,并贯彻到设计教学当中。
3、围绕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方面不断创新。一方面,课程设置体系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原则;课程结构互动的原则;特色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打破学科壁垒,按专业一体化的原则设置课程,实行课程跨学科综合、整合或集成。另一方面,教学方法上创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行:实题真做的原则;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原则;信息设计与数字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4、建立了与市场相协调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一条从课堂、实验室、工厂、公司到市场的特色教学链,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性大大提高。其一,以中山分院为窗口,以中山张家边企业集团这个全国包装基地为依托,成立了稳定的设计实践实习基地;其二,建立了国家与地方共建设计艺术学基础实验室,不仅使学生接触了解了国际、国内设计成型的最先进技术,而且能保证师生在教学与实践中的作品具有理念与结果的统一;其三,在教学中加强与社会及企业的联系,使课程设计做到有的放矢的同时接受市场的检验。这些举措为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保证了真题实作的比例,促进了学生的设计作品投产率,近几年学生的毕业设计投产率一直在60%以上,开拓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使毕业生的供求比例一直保持在1:5左右,就业率为100%。
5、通过设计讲座、设计竞赛、考察学习等形式,及时了解国内外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展现我院师生的设计水平,大力打造以设计竞赛提升设计教学理念、以设计交流了解设计潮流动态、以设计成果展现设计教学效果的教学新局面。教师到美国、欧洲、马来西亚、以色列等国学习、考察、交流达40人次;我院师生积极参加在国内各种设计竞赛与美展,先后获奖265人次;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设计能力,推动了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2006)
1、构建了与国际一流设计院校接轨、门类齐全、内容合理、衔接得当的理论课教学体系,其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国内各高校同类专业中具有典型性。
2、通过科学、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内容和开课计划,解决了目前艺术设计教育普遍存在的所谓三段式教学模式(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大块相互脱节的问题,不仅使人为割裂开来的课程体系被重新组合成有机互相联系的整体,而且实现了设计教学从以技法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转变。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尚处于起步阶段。
3、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理论课程教学的四种模式:①知识传授教学;②理论分析教学;③社会实践教学;④互动式教学。这四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理论课教学的枯燥性,而且使理论课程的性质在某种意义上得到延伸。
4、对理论课教学内容大胆探索,使其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要求。在注重理论知识的总结、提炼的同时,强调其发展流变及趋势;在重视理论灌输和阐释的同时,强调与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在充分考虑到市场对于设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需求,力图改变传统艺术教育中重技法轻理论的倾向;在把握理论与技术的知识平衡的同时,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整个人才在应用型培养目标上,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厚积薄发的潜能。这一点不失为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探索。
5、建立和形成了深化理论课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有效机制。一方面,实行每月不少于2次的高水平讲座制度,活跃学术氛围,带动师生了解理论前沿及动态,另一方面,推行了理论课主讲老师制和优选法,激励理论课教师钻研业务,提高水平。此外,通过科研奖励机制,有力地推动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
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世界现代设计史》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研究”(2009)
1、教材体例新颖、便教利学。教材在内容上突显了三大特色:在史论基础上鲜明的设计观——体现设计的现代特点和国际化趋势;强烈的时代感——最新的理念、最新的内容、最新的资料和实例;突出的实用性——体现设计专业的实用性特点,注重教学需要。
①构建了以“一通多专”为特色的教材教学内容体系。在内容设置上,教材立足于建立世界现代设计历史演变的通史,框架以设计运动为划分时期标准和探讨专题,充分考虑设计行为的共性及个性,叙述中以历史事件为线索,以设计大师为参照,以设计作品为借鉴,以设计风格为重点,以设计思想为比较,重新梳理并构建了世界现代设计历史的体系。
②在教材内容的表述上形成了一套“述评结合”的编写方法。在本成果的教材中,强调述与评的结合,正确处理介绍与批判的关系,使学生易于阅读,便于记忆,从中学会了设计评鉴的方法。
③加强了教材的“立体化”建设。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精品课程建设的平台,将课程内容制成了电子教材,并加工制作了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教案、作业及习题、教学录像等内容的课程教学资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自主研究型学习。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在传统的以“启发式”和“归纳式”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索了多种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①探讨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启疑式”教学方法。针对设计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启疑”,通过启发学生产生疑问,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
②探索了从“自主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过渡的教学新途径。通过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与虚拟技术,利用省级精品课程平台,构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及交互式的网络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满堂灌”模式。与此同时,采取了以设计批评为课程作业(演示文档或论文)及讨论等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着力推进“交互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延伸。在互动式教学中,充分认识到教学中师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完善了一种师生互动、设计理论与案例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从主体上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教师通过情景引入、品读作品、专题探讨、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在案例式教学中,围绕不同的设计思想,分别采用故事型案例、历史型案例、现实型案例作说明,使得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包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3)
1、构建了适应包装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体系中,打破学科壁垒,按专业一体化的原则设置课程,实行课程跨学科综合、整合或集成,实现了设计实践教学从以技法为中心向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转变。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撰写了一套适应实践教学的包装设计实验教材,该套教材被认为:“以包装设计为切入点,以设计实践为基点,内容翔实、图文并茂、便教易学,必将为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2、探索了针对性强的包装设计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包装艺术设计教学特点与要求,在课程教学中推行“启疑式”、“交互式”和“案例式”教学法。教学中,积极探索以设计竞赛促进实践教学的教学机制,建立了一套设计赛事组织的管理机制,强调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强调学生团队精神的建立与设计管理能力的提高。
3、建立了一条与市场和社会互动式的产学研教学机制。
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国家特色专业等教学平台及条件支撑,形成了一条从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到工厂或公司的实践教学特色链,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性大大提高,取得良好社会与经济效益。近3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获省级以上设计奖280多项,获外观专利10项,为企事业单位完成实际课题145项。
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围绕包装产业转型与升级的现代包装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2016)
1、明确定位一个目标:自2005年国家提出建设“两型”社会后,注意到包装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对包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围绕包装行业的转型与升级,明确了“重知识、高素质、强能力”的包装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2、重点建设两类平台:在整合实践课程内容的同时,校内依托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装艺术设计实验中心”,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平台;以创新教育为目标,结合科研项目和校外企业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分类和定向培养的创新实训平台。
3、打造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练中学、学中研、研中创”三层次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①练中学:通过课程实践项目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系列基础训练,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设计能力与素质的前提下,了解创新设计的基础与前提。该类课程占整个实践课时的55%,以确保所有学生掌握专业基本技能。
②学中研:以选修或兴趣小组为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纵向课题和企业委托设计项目,或在教师指导下,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课题进行包装策划与创意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该类课时在整个实践课时中不少于30%。
③研中创:利用国家级、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和在行业的影响力,通过与优秀包装企业建立长期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形式,开展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实际项目,培养学生参与或独立从事实际项目的能力。旨在帮助学生面对现实问题和进入学术前沿,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该类课时占实践课时的15%。
4、整合“四化”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整合与优化课程教学资源,设置了“包装创意、设计制作和包装营销”三大课程教学模块,探索“层次多样化、模块交叉化、训练项目化、整体综合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形成“通识性知识储备、基础性技能实践、系统性品牌创新”三个递进式层次;打造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采取“精品课程带头,重点课程储备,全体课程跟进”的课程建设策略,通过完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构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教学平台。
5、探索“五法一体”教学方法:探索集启疑式、交互式、案例式、模拟实战式、项目实战式为一体的“五法一体”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掘学生潜质。
6、构建六个观测点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从课堂教学、试卷检查、毕业设计、督导与专家评教、学生网上评教到就业率测评等六个观测点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和人才市场成为改革主体和“发动机”的同时,加强了对教学过程与质量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