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代包装艺术史》新书发布会圆满落幕
时间:2017-5-21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苏培)
5月20日,由湖南工业大学、人民出版社、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代包装艺术史》新书发布会在湖南工业大学图书馆隆重举行。来自政界、学界的100多位领导、知名专家、学者等参加了会议。
人民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编审王世勇介绍了新书出版的过程,新书作者、湖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朱和平教授谈了新书的创作历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夫也代表学者讲话,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郑升,湖南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肖君华做重要讲话。开幕式由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韩清波主持,湖南工业大学校长谭益民致欢迎辞。
随后,举行了《中国古代包装艺术史》新书发布仪式。湖南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陈科华代表图书馆接受了作者朱和平的赠书,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唐未兵致辞并作重要讲话。据悉,《中国古代包装艺术史》作为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研项目成果,其鉴定意见认为该书“对艺术史是个扩充,代表了古代包装艺术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评审组专家一致同意将该项目评为“优秀”,该书目前为国内第一部包装史、包装领域唯一一部史学巨著。
“设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于20日下午在湖南工业大学开幕。三位特邀嘉宾分别做了学术主题报告。张夫也以《设计的再设计——设计生态之思》为题,指出当前设计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梳理、反思和再设计。同时,他提出了“设计的灵魂在于合理”、“设计以生灵为本”和“优化生态”等观点,认为设计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应该是带着真诚与友善,让所有的生灵生活得更和谐、更美满。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邹其昌做了题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与设计创新思考》的报告,厘清了“工匠”、“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的确切内涵,回答了“如何研究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的问题,并从具体问题切入,就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和当前的设计创新提出自己的思考,对构建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和设计创新的问题作出了重点讲解和深入阐释。
从柯布西耶到贝聿铭,从朗香教堂到苏州博物馆、从拉姆大厦到河南窑洞、从枯山水到“园冶”……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杨先艺用大量丰富的案例“串”起了整场题为《艺术设计史的发展和流变》的学术报告,他认为,设计已经成为一门受到经济、人类、技术、艺术、社会等因素影响的交叉学科,艺术设计成为富有创造性、综合性的学科,设计文化具有创新性、复合性和时代性的三大特征,关于设计与伦理、设计与气候、设计与安全、为第三世界设计等议题,应引起设计界的关注与重视。最后,朱和平对此次研讨会做了会议总结并致闭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