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意见
时间:2011-11-24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出复杂性、多样化的特点。我院是以艺术设计为主要办学特色的艺术类学院,学科特色鲜明,生源非常充足,学生人数每年居于学校各学院前列。随着毕业生规模的扩大,同类专业的供求矛盾不断加深,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为应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新形势,促使毕业生充分就业,推进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特结合我院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1.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院教职员工齐抓共管。学院院长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担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担任副组长,具体抓就业工作。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院学生的就业教育与指导、校内外人才市场的构建与联动、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社会资源运用以及就业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与服务。通过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和就业工作激励机制,强化教职工人才培养意识和毕业生就业责任意识,引导广大教职工立足于岗位育人,全面关心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参与毕业生就业,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和信息化。形成一把手负责、相关院领导密切配合,全院教职工全面参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
2.定期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每年6、10和12月,定期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出我院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分布和流向,了解哪些专业和方向比较容易就业,对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和方向,可以建议学校予以压缩或停招,对需求旺盛的专业可以增加开班数量或者适当调整专业设置情况。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院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修订时,可以依据学生就业的实际,适时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尤其要加大实践课的比重,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企业、到工厂实习,让学生毕业即能上岗,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让教学成为开启就业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切实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4. 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扶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比重。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的特点,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进驻学校创业孵化基地,除此之外,有创业指导上,联系专业老师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形式的指导,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场地上都给予支持与鼓励.
5.利用国家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引导毕业生分流。根据我院学生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除此之外,报考硕士研究生、应征入伍、考公务员、选调、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以及农村特岗计划等等,积极探索其他有效的就业分流形式。
6. 加强信息互通,完善就业网络建设和宣传平台。信息互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二是时刻与毕业生保持信息的畅通。针对用人单位,要定期拜访,及时回访,节假日送上慰问与祝福,保持良好的友好合作关系。针对毕业生,搭建完善的就业信息平台,通过就业网、QQ群、飞信、集团用户等多种现代化信息手段,及时收集和传递就业信息、宣传就业政策、适时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
7. 多途径、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有针对性解决就业问题。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就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就业指导,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相关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学生下工厂、到基层实习,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科学指导学生的写生、考察与实习。到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的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与此同时,充分调动全院教师参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帮助学生找工作。
8. 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追踪调研,探寻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律。把毕业生调查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宣传工具对毕业生就业情况予以通报和反馈,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研究,并分析结果及时反馈以供学校和有关部门作决策参考。
9.完善就业工作制度,规范就业工作。主要包括人员培训制度、就业信息反馈和就业率统计公布制度、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完善到用人单位及就业基地走访制度、毕业生调查制度、就业市场预测与分析制度等,使就业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10.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拓就业市场与就业基地。巩固已有就业资源,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市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抢占就业市场。同时,积极依托学院老教师、专业教师、校友等各方面资源,想方设法拓宽就业渠道,还可加强与各地就业指导中心、人才市场、人才中介机构等单位的合作,广泛搜集就业信息,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与此同时,强化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实习(实践)、毕业实习等活动的就业导向功能,努力构建社会实践基地、创业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相统一的就业市场开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