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招生就业 » 招生信息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2024年招生简章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1日 10:20 浏览次数:435


1、学院介绍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是以设计学学科和包装专业特色为优势的教学中心、设计中心和研究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以包装命名的艺术设计学院。学院现有包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动画与数字媒体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设计学和陶瓷艺术设计等8个本科专业。自“十一五”以来,设计学先后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特色优秀学科、“双一流”建设学科,目前为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学科,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在第四轮C+成绩的基础上取得重大突破,进入全国前20%行列。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包装设计4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设计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点,承担“绿色包装与安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减量包装结构与安全设计”方向博士人才培养任务。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2216人、硕士研究生352人。教职员工165人(专任教师140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48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教师58人。拥有全国包装类教学、科研团队、湖南省智能包装设计与技术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湖南省包装设计专业教学团队、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湖南省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教师队伍中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教学名师、湖南省芙蓉学者、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才、湖南省艺术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人选等国家、省级人才称号20余人。拥有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数字媒体艺术、艺术设计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及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2人、湖南省教学能手4人。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居领先水平。

学院拥有近20个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主要包括包装艺术设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全国包装广告研究基地、湖南省先进技术与未来设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基地、湖南省包装设计艺术研究基地、湖南省产品包装创新工业设计中心、中国包装总公司包装设计与技术中心、湖南省智能包装技术与制造研究生培养基地、湖南省品牌策划大学生训练中心、湖南省绿色家居产品及包装设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湖南省品牌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实验实训设施齐备,主要包括包装设计专业实验室和设计学基础实验室等,场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设备2760余台套,仪器设备总值近6000万元。

近年来,学院老师先后主持包含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近百项;出版学术著作24余部,在A&HCICSSCI来源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近300余篇;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等省级二等奖7次、三等奖2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次、二等奖9次、三等奖2次;获国际IF、红点奖以及国家级设计竞赛金、银、铜奖250余项,获国家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00余项,横向科研到账经费年均超千万。

学科拥有7个国家级或省级研究基地与创新平台,近5年,获批24项国家级项目,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社科艺术学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青年项目共6项,国家艺术基金2项,国家自科基金2项,工信部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包装联合会等部门委托,主持、参与制定了系列包装标准和湖南省苗绣地方标准,起草了中国包装工业“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组织编撰了《中国包装工业史》《中国包装蓝皮书》《包装设计年度研究报告》等行业研究资料。学科教育以包装设计与智能化为亮点,以文化传承、生态发展与数智服务为特色,建设理念先进,科艺交叉融合,坚持理论探索与设计实践相统一,打造了以可持续包装设计为特色的设计学科群体,形成了“史论夯基、包装为本、生态引领”的基础优势。


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代码与名称

13艺术学

1301艺术学

14交叉学科

1403设计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领域

学科门类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名称

13艺术学

1357设计



2024年本科专业招生计划(全国)

学院

专业

招生人数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

60

包装设计

120

视觉传达设计

60

艺术设计学

60

服装与服饰设计

30

产品设计

60

环境设计

60

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120


2专业介绍

包装设计(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湖南省特色专业)

专业特色:包装设计专业开设于1985年,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跨学科交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2022年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获评A+专业,全国排名第一。拥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装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先进包装材料研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过度包装设计治理智能评价重点实验室”等众多平台、“智能化包装设计研究”等多个国家级项目。主要面向全国包装行业,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从事产品包装设计、智能包装设计、品牌设计与推广、设计策划与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下设产品包装设计和智能包装设计两个专业方向。

人才培养:本专业通过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教师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已毕业本科生2802人,毕业生成为包装行业、设计研究领域的骨干。先后获红点奖、IF奖、“互联网+”大赛等奖项80余项。包装设计专业以艺、工、文、商多学科交叉为特色,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以产品包装装潢设计、结构造型设计、智能包装功能应用、包装材料与印刷工艺为主要研究内容,综合运用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策划管理、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材料工艺、生产技术与数智技术等方面知识,以包装行业与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自身“工业底色+包装特色”形成的学科、专业、人才、创新等资源优势以及在全国包装行业的独特地位,探索包装全生命周期对人、产品、环境、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培养具备较强的市场调研、设计策划、设计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能独立进行包装设计实践、设计项目策划与生产管理专业以及具备前瞻性设计理念和创新性设计思维;具备较强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产品包装设计方向主要课程:包装导论、包装结构与造型设计、包装设计基础、包装材料及应用、系统包装设计、物流包装设计、文创产品包装设计、现代印刷技术、特需商品包装设计、社会服务与应用专题。

智能包装设计方向主要课程:包装结构与造型设计、包装材料及应用、包装影像采集、包装印刷与工艺、系统包装设计、物流包装设计、数字智能包装设计、材料智能包装设计、结构智能包装设计、社会服务与实践应用专题。

科学研究:近五年,本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呈现出齐头并进、成果丰硕的态势。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等省级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含重点)2项、国自科基金中德交流项目1项等,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横向项目5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出版专著10余部、专业教材2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教研教改论文20余篇。其中,被SSCISCIEIISTP等论文检索20余篇,在CSSCICSCD、中文核心期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

服务面向:本专业主持完成工信部《关于加快我国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包装工业发展规划》《中国包装行业品牌发展研究》《中国包装工业发展史》等编撰任务,参与制定包装规范和行业标准多项;共建设计研发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等5个省级平台。服务面向全国包装行业,致力于培育具备较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杰出人才。建立高效的政校企合作机制,通过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师生共同投身实践项目,显著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就业升学:5年,本专业共培养本科毕业生719人,毕业就业率分别为85.64%86.88%83.47%84.76%91.72%,年度就业率均为100%,考研上线率为60.7%50余人进入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美的、宝洁、中车株机、三一重工等世界500强企业,200余人加入网易、柏星龙、虎彩、旺盈、裕同、甲古文、劲嘉等业内知名设计公司,50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20余人出国留学深造,10余人录用为公务员和赴新疆、西藏工作,30余人选择自主创业。近5年毕业就业率达平均达到86.50%,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与社会需求高度吻合,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和知名企业。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产品设计(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特色:产品设计专业先后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专业核心课程“产品专题设计”“传统家具文化体验与创新设计虚拟仿真实验”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本专业是一个综合运用文化、艺术、经济、材料、工艺与技术等方面知识进行创新开发的跨学科边缘性专业,涉及艺术学、心理学、文化学、市场学、材料学、计算机及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领域,主要面向文化创意(传统工艺)、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行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学生学习期间主要学习专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通过造型与产品设计基础的训练,熟悉创意表达的方式与技能,掌握产品整合创新设计的流程与方法,具备独立进行文化产品、智能产品、生态产品策划和产品功能、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创新设计的能力。

人才培养: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底蕴,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较高的职业素质,了解产品造型设计和产品功能设计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学习产品设计的基本理论及应用知识,系统掌握产品设计所需的设计基础、造型、结构、工艺与技术等方面知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合作意识、较强的创新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够在企业事业单位、设计公司及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产品造型设计、功能设计及交互设计等设计实践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电脑美术设计1、三维软件设计、设计快速表现、产品模型制作、产品形态设计、产品CMF设计、产品语义设计、产品系统设计、产品专题设计、产品机械设计基础、智能设计基础、产品虚拟现实技术

科学研究:本专业着力面向文化创意(传统工艺)、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行业,凝练了文化创新、低碳生态、智能装备、智慧健康四个研究方向,为新技术、新材料在产品设计上的应用提供可行路径。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来,科学研究成效突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2项,教育部全国精准帮扶典型项目1项,省部级教改项目15项,湖南省社科和社科成果委员会项目6项,湖南省教育厅重点和优秀青年项目5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3项、铜奖6项,获得红点、IF奖等国际设计奖6项。

服务面向:产品设计负责从概念到实际产品的市场调研、原型设计、用户测试等各个阶段,在各行各业都有需求,包括消费电子、家居、汽车、医疗、金融等行业。

就业升学: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于世界500强企业、知名设计公司等人数逐年递升,20202023年将近百名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或知名设计机构工作,如好太太集团、美的集团、吉利集团、vivo通讯公司、格力集团等。研究生报考率和录取率逐年提高,20192023年先后有学生录取到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视觉传达设计(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特色:本专业始创于1994年。创办至今,先后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互联网、新媒体飞速崛起的背景下,本专业紧密对接文创产业转型发展以及湖南“文化强省”建设需求,立足平面与交互、技术与艺术等领域的深度跨界融合,主要以广告设计、品牌视觉、信息设计、数字影像四个模块为载体不断拓展视觉传达设计的新领域。同时,本专业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新西兰尼尔森·马尔伯勒理工学院、英国伍斯特大学、日本千叶大学等高校保持有密切的教学交流与办学合作,每年选送本科生、研究生赴国外进行学习培训 。另外,本专业着力于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先后获批有7个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并在上海、广东、安徽、宁夏、云南、醴陵5个省市成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222023年,本专业学生参与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项,共计51组作品在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等级奖。

人才培养: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旨在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学方面,主要教授学生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设计程序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完成设计项目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能在媒体、广告公司、专业设计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网页设计、摄影、影视广告拍摄与创作等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设计创新工作。

主要课程:本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五大类六个模块。其中实践教学包含“课内实践”“集中性实践”“创新创业活动”“第二课堂”等环节,整体课程群方向明确,关联性强。本专业主要课程包括《摄影》、《广告插画》、《版式与书籍装帧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广告设计》、《标志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导视设计》、《图形界面设计》、《交互广告与用户体验设计》、《影视广告语言》、《影视广告拍摄与创作》、《文创设计专题》等。课程按照内容难度和知识点衔接关系均匀分布于本科阶段的8个学期,时序关系合理,符合国家标准。

科学研究:本专业主要研究以平面、数字媒介为载体的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现已形成 “本土品牌形象创新与设计”“新媒体交互广告设计”“传统文化元素与产品包装设计”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体验设计、通感设计等新兴领域的设计创新与应用。近五年,本专业教师共计出版专著6本、教材2部,在SCIC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7篇。此外,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省级纵向课题立项14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6项,获批专利18项。

服务面向:本专业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积极纳入产学合作项目。近年来,面向“长株潭”地区及北京、上海、广州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提供设计咨询、品牌策划、营销推广、设计开发等技术服务。20202023年,本专业共计完成横向科研项目57项,到账经费687余万元。

就业升学:就业方面,本专业毕业生大部分进入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就业,就业去向包括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大型网站、广告公司、专业设计机构、出版社、企事业单位的策划与宣传部门。很多毕业生被宝洁、海尔、中车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录用。9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在本专业领域从事设计或设计管理工作,很快成长为设计骨干或管理骨干。20222023年,本专业年终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0%95%,高于省内同类专业平均数8%以上。近三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升学方面,20222023年,本专业学生平均考研录取率为12%,先后有学生录取到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985211高校继续深造。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专业特色: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湖南工业大学传统优势专业,也是湖南工业大学首批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之一。本项目通过与新西兰尼尔森·马尔伯勒理工学院合作,充分发挥中国和新西兰艺术设计和视觉文化的特色与优势,将两校视觉传达设计优势专业进一步提质增效,并通过全面引进、开发新西兰尼尔森·马尔伯勒理工学院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教辅资料、考核方式等,中新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案,注重创新,对接国际标准,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主要课程: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专题、艺术概论、品牌视觉专题、数字印刷与工艺、设计绘画基础、Image LabImage ProjectCritical Studies LabCritical Studies ProjectAdvanced Critical Studies LabAdvanced Critical Studies ProjectLens-Based Media LabAdvanced Lens-Based Media LabCommunication LabCommunication ProjectProfessional Practice LabProfessional Practice Project

就业升学:学生毕业后可选择公务员考试、事业编制考试、考研、大学生入伍、三支一扶、自主创业、选调生、继续留学深造等。该专业就业面宽广,学生毕业后主要在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等区域工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从2014年招生至今,已有七届毕业生,其中有数十名学生考取国内硕士研究生,四十余名学生出国(境)深造。

注:此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方课程教学语言为英语。)


数字媒体艺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特色:数字媒体艺术先后获批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位列第12名,A层次专业。本专业是一个综合运用艺术学、传播学、心理学、市场学、计算机及数字媒体技术等多领域知识进行数字媒体创新设计的专业,主要面向互联网和文化创意等行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学生主要学习数字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为支撑的艺术设计和数字产品研发等内容,强调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围绕大数据背景下的社会服务和文化体验,探讨人机感知、人机对话及人机互动等智能交互模式下的信息及数字内容的创作、设计与传播,探讨人文、艺术、科学的交叉跨界与融合创新。

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底蕴,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较高的职业素质,了解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前沿和动态,具备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及应用知识,系统掌握互联网数字化产品开发、影视特效创作、三维图形图像设计、交互设计制作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数字化产品开发等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科学研究:本专业着力面向数字出版及文化传播、数字化营销推广、数字文化创意、互联网及数字终端产品研发、智能设计服务等领域。近五年,本专业教师共计出版专著8本、教材4部,在SCIC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此外,获省级纵向课题立项20余项,横向项目2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200余万元;获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主要课程:数字化产品设计方向主要课程:数字媒体艺术概论、交互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思维与表达、用户研究、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互动特效、三维技术1、三维技术2UI设计、数字产品设计、人工智能艺术设计、信息框架设计、产品互动展示设计、互动媒体创作与实践;沉浸式体验设计方向主要课程:数字媒体艺术概论、交互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思维与表达、用户研究、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互动特效、三维技术1、三维技术2、信息可视化设计、数字影像叙事、人工智能艺术设计、虚拟数字人设计、文化研究与创新设计、光影艺术空间设计。

服务面向:本专业立足湖南、依托行业、面向全国,以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和湖南文化强省建设需求为导向,重点服务工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我国包装行业智能化转型,能够在传媒及文化产业领域从事网络媒体的策划、创作、制作、传播、新媒体运营或管理等工作。

就业升学: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于世界500强企业、知名设计公司等人数逐年递升,20192024年毕业生进人国有企事业单位或知名设计机构工作,如创维集团、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比亚迪公司、喜盈门、中联重科等。研究生报考率和录取率逐年提高,20192024年先后有学生录取到四川美术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及英国莱斯特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国内外高校。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环境设计(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特色: 按照“理实结合、双翼协同”的培养理念,形成了“培养目标四维合一、培养模式四向贯通、培养实施四线并轨、培养过程四手联推”的专业建设特色。

人才培养: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紧密对接“美丽中国”建设和城市环境建设需求,着力培养掌握专业及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能力,在企事业、设计研发等单位从事景观、室内和建筑艺术的设计与管理工作,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室内设计方向:空间形态思维训练、施工制图、室内设计原理、材料与营造、生活空间设计、工作空间设计、文化空间设计、消费空间设计、城市更新改造。景观设计方向:空间形态思维训练、施工制图、景观设计原理、材料与营造、居住区景观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设计、乡村文旅规划设计、乡村景观设计专题。

科学研究:近五年来,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成果丰硕。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6项;市厅级项目21项;横向项目11项;横向到账科研经费317万元。共发表科研论文共90余篇;出版专著4部、教材7本。

服务面向:本专业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紧密对接“美丽中国”建设和和城市环境建设需求,主要服务于建筑、餐饮、办公、酒店、商业等各行业领域中的空间设计及咨询。着力培养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和具备设计实践能力,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升学:环境设计专业就业面较宽,学生就业率常年保持90%。多在企事业、设计研发等单位从事景观、室内和建筑艺术的设计与管理工作。近五年的毕业生进入央企等事业单位或知名设计机构工作。如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学生考研升学先后有被北京林业大学、广州美院、中南林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录取。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服装与服饰设计

专业特色: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依据服装行业前沿发展、市场导向和人才需求,以可持续发展的时尚文化生活为设计领域,进行服装与服饰类理论研究与设计开发,是在服装与服饰产品研发、时尚品牌运营管理、时尚产品制造,及相关领域延伸发展的复合应用型专业。学生学习期间主要学习专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通过造型与服装设计基础的训练,熟悉创意表达的方式与技能,掌握服装与服饰创新设计的流程与方法,具备独立进行服装产品、服饰产品、家纺产品策划和服装与服饰产品造型、结构、材料、功能等方面创新设计的能力。

人才培养: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系统地掌握现代服装与服饰设计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服装与服饰设计的方法、技能,具备创新精神、艺术审美、用户洞察、设计表现、以及企划管理的能力;在时尚设计、品牌构建、商业用户研究领域及其他相关行业从事设计、研发、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服装设计造型与方法、服装材料与工艺、服装材料创新设计、服装结构设计、立体塑型技术、手工印染创作、创意构成服装设计、服装虚拟仿真设计、品牌服装创新设计、服饰配件设计、可持续时尚创新设计

科学研究:本专业主要研究服装与服饰设计创意的表现与造型方法、数字成衣设计技术、服装制板技术、服装造型结构与功能设计、材料特性及加工工艺、服装与服饰产品的创新设计。

服务面向: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面向时尚设计、品牌构建、商业用户研究领域及其他相关行业从事设计、研发、管理工作,主要服务于纺织服装行业及区域经济建设的各项需求。

就业升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广,学生主要就业于服装行业及相关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设计公司,如安踏集团、明门集团、北京麦搿晟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之禾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天幕服装有限公司、杭州世饮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宁波太平鸟时尚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等。研究生报考率和录取率逐年提高,除本校外先后有学生录取到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美国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意大利Istituto secoli、日本早稻田等国内外高校。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艺术设计学

专业特色: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以艺术设计史及其理论的学习为核心,同时学习社会学、美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本专业立足于中国艺术设计学的未来,根据社会与专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始终强调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与适应性,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文献与调研同行,知识与品德兼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贯通。面向全球,引领艺术设计学发展,追求“向上求实,向善求真”的人生境界。

人才培养:艺术设计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能掌握设计艺术学的专业理论与应用知识,另一方面能灵活运用艺术设计知识与理论分析现问题、解决。在专业知识与理论方面,本专业培养学生基本的艺术品鉴赏能力,对各种艺术现象进行批评的能力,对中西美术史独自展开调查、研究的能力,以及跨学科合作研究的能力;在应用方面,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进行艺术、设计策划的能力,培养能在艺术设计研究教育结构、艺术设计公司、出版社、美术馆和博物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研究、艺术设计评鉴及创作、设计策划、编辑出版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由历史、理论、基础实践、管理策划与考察实习五大板块构成交叉知识体系,其中历史与理论两大板块是本专业的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主要包含中外艺术史、中外设计史与工艺美术史、设计理论经典论著选读等历史与理论专业课程;基础实践与管理策划两大板块是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跨学科延展,注重培养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包含设计素描与色彩,设计软件学习、艺术设计策划与管理等课程;考察实习板块是本专业的补充,注重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参与社会的能力,包含艺术调研、专业考察与专业实习等课程。五大板块课程相互支撑,旨在一方面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综合的实践能力。

科学研究:艺术设计学专业设立三个研究方向:(一)设计艺术史论方向,该方向主要研究艺术设计史与理论,注重训练艺术设计研究与写作能力,旨在培养从事艺术设计史论研究、教学,艺术设计评论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打好基础。(二)设计艺术策划与管理方向,该方向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艺术设计学交叉,主要研究艺术设计的管理、策划、市场与法律等方面的现象与理论问题,注重训练跨学科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具有艺术设计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文化管理人才,培养能在文化创意领域中从事策划执行、营销推广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三)艺术设计与教育方向,该方向将教育学、心理学与艺术设计学交叉,探索未来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旨在培养具有具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人才。

服务面向: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于培养掌握学术与应用相结合的结合型人才,服务全国艺术设计事业的大发展。本专业为各级学校、画廊、美术馆、博物馆、出版社、拍卖公司等培养研究与管理人才,为各类设计公司、文化创意公司培养高级战略、经营、部门与产品管理人才,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艺术设计素养的综合性人才。

就业升学:艺术设计学专业就业前景广阔。通过四年在校学习,不论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还是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均将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将专业所学应用工作实践。历届毕业生流向与社会需求基本吻合,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完全契合我校厚基础,宽口径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总体达成情况较好。近5年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每年近60%以上的学生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3、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22182091 22182151

综合办:22183507 22182151

学工办:22182089  22183956

教务办:22183080

学院网址: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https://art.hut.edu.cn/

微信公众号:包设青年人 HGDBSXYTZZ

4、图片

包装设计专业:

包装设计系学生课上学习交流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对包装设计系学生进行课后指导


2023年毕业设计作品汇报展

深圳市柏星龙创意包装股份有限公司交流考察


2023Pentawards金奖(“忘川”酒包装设计)

11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九江水”酒类系列化包装设计)

产品设计:

鲲鹏班”开班仪式

Pentawards铜奖 CAGE仿生电热驱虫液

视觉传达设计

教师合影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优秀作品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教师合影

AIGC背景下的数字艺术教育”学术交流活动

苗族银饰三维数字展示设计

云南白药IP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

产学融合

环境设计系就业工作交流会

师生课堂交流

设计作品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我院邹婧副教授参加“非遗传承与发展”全国服装服饰论坛

服装作品发布会

金倍羽《苗·红》             陈琛《生命密码》

黄程《深海遗珠》                     王昊卉《机密事件》

袁心怡《竹之竹》                    张汝绮《海·遇》

艺术设计学:

我院艺术设计学系开展“人才培养”教师研讨会